《日本經濟信息》8月14日刊發一篇文章,題為《東京都向垃圾宣戰半世紀,經過“本地產生本地燃燒”兌現垃圾排放減半》。文章摘編如下:
東京府和東京市于1943年合并,形成東京都,眼前已往日80年。其間東京都人口翻一番,成為天下屈指可數的大都市。而另一方面,隨著城市發展,垃圾也不斷擴展。東京成長史可以說也是一部垃圾問題處置史。
上世紀6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,那時東京都23區的主流做法是,將垃圾直白運到夢之島掩埋。“蔓延數百米的垃圾冒著黑煙燃燒起來……”《東京都清掃事業百年史》如此回顧當年銷毀垃圾的情形。但焚毀垃圾但是是權宜之計。
“迫近的垃圾危機威脅到市民生活。我們現時向垃圾宣戰,期許推進徹底的垃圾方法。”在1971年的東京都議會上,時任東京都知事美濃部亮吉在議員面前公布“垃圾戰爭”宣言。
當時東京都23區垃圾量約為370萬噸。為應對逐年加大的垃圾,東京都決定推進建設銷毀垃圾的清掃基地以及掩埋處置廠。
東京都經過與居民溝通,并在各區建設清掃工廠,1997年構建起可以焚毀全部可燃垃圾的機制。2000年,原本由東京都政府統一負責的垃圾收集和焚燒等清掃業務移交給23區。
現在,垃圾回收工作由23個區分別進行。垃圾毀壞等工作則由23區聯合運營的清掃一部事務組合(清掃一組)負責。垃圾填埋地點由東京都管理。
2023年度23區的垃圾量比1989年度的峰值減少了幾乎一半。但是,自2023年度以來,垃圾量基本沒有添加,但也沒有再減少。清掃一組共有22個基地,其中多數基地設備老化緊要。燒毀處理設備耐用年限約為30年,設備更新和基地重建等成為當務之急。
清掃一組基地周圍也有住宅區,重建基地將花費7年時間。在毫不停滯地處置平時產生的大批垃圾的同時制定工廠重建打算,此事并不容易。據介紹,重建費用將比10年前高出3倍,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。
垃圾被稱作“效應人類天下的鏡子”,經濟形勢和人口構成等鮮明地體現時垃圾量上。怎樣處置各地區的垃圾呢?應對垃圾問題不僅要靠行政,還須得到居民的理解和聯合。